报告期内,在公司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在监事会的有效监督下,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强化血源拓展,加快投浆和产品交库进度,有效开展提质增效等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8,044.18万元,同比增长21.57%;实现净利润150,945.88万元,同比增长25.3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988.86万元,同比增长25.99%。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始终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强化药品研发全生命周期质量体系建设,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新产品研发工作,重点提升新产品工艺技术和质量水平,加强临床试验运营和质量风险管理,大力推进新产品产业化,研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成都蓉生层析工艺制备的10%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蓉生静丙10%)在国内首家获批上市,成都蓉生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获得上市许可,确保了公司免疫球蛋白类和重组凝血因子类新产品在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成都蓉生人纤维蛋白原和兰州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处于上市许可申请阶段;成都蓉生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等研发课题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成都蓉生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和贵州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报告期内,公司多措并举推进血源工作,一是采取重点督导包保、区域网格化、新媒体运用等举措,夯实血源发展和稳定工作;二是紧抓新浆站的提质上量工作,提升采浆量贡献率;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和浆站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工作,激发内生活力。报告期内,公司所属79家在营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浆2,415吨,同比增长18.67%,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积极推动所属浆站建设及执业申请相关工作,截止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营浆站已达80家。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血浆投产,完成年度投浆目标和产品入库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增加产品交库,保障公司血液制品的销售及市场供应。公司持续加强生产现场精益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产品收率及综合收益,所属在产血制公司平均产品收率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优化产品生产周期,生产效率有效提升。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安全环保督导检查,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主体责任,强化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高药物警戒管理能力,强化风险控制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加强生产质量全过程的管控,开展一体化质量管理,组织实验室LIMS系统、血浆管理系统、药物警戒(PV)系统的实施,提升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质量检定实验室能力建设和GMP内部监督检查,提高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开展生产用原材料及关键采浆耗材质量控制提升工作,探索物料国产化替代研究。顺利通过各级监管部门质量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产品质量保持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公司所属各血制公司产品自检和批签发合格率均为100%。
报告期内,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分析研判,聚焦市场做好各项工作。一是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确保产品市场供应;二是积极布局医院市场,制订医院开发策略;三是做好新产品上市衔接,夯实品牌影响力;四是紧跟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销售策略;五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持续巩固销售终端覆盖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优化工程管理队伍,促进工程项目进展。成都蓉生永安厂区已投产运行并完凝血因子Ⅷ、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产品的生产场地变更等工作;上海血制云南项目完成工艺验证以及MES、SCADA、DCS系统验收;兰州血制兰州项目完成主车间(综合车间、分离车间)结构封顶、二次结构和部分安装;成都蓉生重组因子车间项目、武汉血制血浆蛋白综合利用中试车间项目、贵州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中试车间改造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同时,公司加速血源数字化建设,已完成部分浆站云平台项目部署和使用,助力浆站加速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血液制品项目国际合作和血液制品海外注册工作,完成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澳门上市备案和新产品主要出口注册资料准备;实现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等产品出口。
报告期内,公司以主业发展为导向,加强投资管理工作,持续关注所属企业投资需求,先后完成临夏、西和、徽县、永靖4家浆站注册设立,龙陵、巧家、永德、皋兰、永登和宜良6家浆站增资等工作,为血源规模进一步扩大奠定基础,助力公司内生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数十人。同时结合工作需要,增配本部中层管理人员2人、增配血制公司高管人员2人、增配浆站管理人员52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报告期内,公司组建天坛生物培训中心,充实了内训师团队,健全了培训体系。以公司战略为指引,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等培训方式,开展了血源、生产、研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培训,共计19287人次参加培训。尤其血源条线“领航、护航、启航”系列培训培养计划,促进了浆站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建设,聘任首席合规官,编制合规管理“三张清单”(风险识别清单、岗位职责清单、流程管控清单),将合规要求和管控措施嵌入重点流程和关键节点,实现合规管理与经营管理有机融合;持续加强对重大决策、重大合同和重要制度的法律审核,围绕重点业务领域开展合规体系有效性、内控体系有效性评价,进一步规范管理活动,强化风险控制,有效提升经营管理合规性。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整合品牌资源,制定品牌架构与布局方案,优化品牌形象与标识,统一产品包装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品牌效应及强背书作用,统一使用“中国生物中生天坛
”作为企业品牌,强化中国生物血液制品板块的业务属性,持续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代表中国血液制品的优势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党委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持续推进新设子公司党建工作进章程,实现“党建入章”覆盖率100%;履行党委把关定向职责,修订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科学界定上市公司党委、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相关方的权责,实现“三重一大”事项前置审议率100%;聚焦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七抓”工程,落实“四同步”要求,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及“示范党支部”培育创建活动,落实党建考核结果与薪酬绩效挂钩,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100%;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推进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扎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大文章,构建全新品牌布局,群团联动齐发力,把党建优势有效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所处的行业为血液制品行业。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主要有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等三大类产品。
血液制品是现代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战争、重大灾害等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关系国家医药卫生安全、国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最早的血液制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应反法西斯战争前线抢救伤员的需要而诞生的,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
在血液制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血制品安全事件,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监管,加之企业的兼并重组,全球主要血液制品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2家减少到不足20家(不含中国),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且营收排名前五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为80%—85%,行业集中度凸显。大型跨国企业由于起步早,技术、资金、渠道积累充分,血液制品的生产及新药研发均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从国外血液制品行业的集中过程,可以看出在充分竞争与较强的监管环境下,产业将不断走向集中。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在认可程度不断提升、产品品类逐渐完善、质量标准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预计行业集中度也将持续加强,亦会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血液制品企业。
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血浆蛋白的分离工艺开始由盐析法逐步过渡到低温乙醇法,分离技术也由离心法过渡到压滤法。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血站、各大军区下属血站及科研机构也开始生产血液制品,生产厂家总数达到70家左右。随着国家卫生部明令淘汰冻干人血浆的生产和禁止盐析法工艺的使用,大部分小型生产厂家被淘汰。1998年,国家规定只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自2001年起,国家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按企业集团合并计算后户数约17家。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以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002252)、派林生物(000403)、华兰生物(002007)等具有一定集中度的血液制品集团公司为行业龙头的新局面。由于政府在血液制品企业准入上设置了高门槛,具有投资建设和研发创新能力,且质量管控严格、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集团化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较高的原料稀缺性和政策壁垒。
1996年12月发布的《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规定,健康人血浆的采集须通过单采血浆站进行,而单采血浆站需取得由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单采血浆许可证》才能进行采浆活动,且在一个采血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
2012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卫医政发〔2012〕,要求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其注册的血液制品应当不少于6个品种(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少于5个品种),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制品。确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注册血液制品品种时,同种成分不同剂型和规格的血液制品应按一个品种计算,增强了原料血浆采集的源头管理。
2016年,卫计委发布《关于促进单采血浆站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新增单采血浆站设置审批,并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新设单采血浆站难度明显增加。
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生物制药行业,全产业链条包括从单采血浆、血浆组分分离到最终无菌制剂生产等数十个环节,且随着血液制品的创新和升级换代,生产和质量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加强,并对产品研发、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技术水平、经验积累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血液制品行业存在比较高的技术壁垒。血液制品生产的主要成本来自于的原料血浆和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如想降低单位成本以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率。这一方面要求需具备强大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单位血浆提取的产品数量;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生产工艺优化以提高产品的收率和质量。
血液制品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从单采血浆站设置、血浆采集、产品研发、临床试验、产品生产到产品实现销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等资源,同时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血液制品生产使用的厂房、设施以及仓库等必须进行专业化设计,且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